编者按:8月28日上午,“烽火文澜——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”在广州市农讲所纪念馆开幕。据悉,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政协办公厅主办,广州、深圳、韶关、河源、梅州、惠州、汕尾、东莞、江门、湛江等10个地市政协协办,广东省政协文史馆、农讲所纪念馆承办,在广州、江门、东莞三地同时联展。展览通过丰富翔实的展陈、珍贵的文物,生动再现了发生在1942年前后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,被列入广东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。其中展出的水彩画《火种》,是住揭省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揭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揭阳第二中学美术老师陈森,受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委托,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所创作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
广东省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森受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委托,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,创作了水彩画《火种》。
该画作即将在8月28日开幕的“烽火文澜——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”上重磅亮相。
《火种》完整呈现了一段动人心魄的历史——
1942年香港沦陷后,深夜到黎明时分的海岸边,三批“难民”正在秘密转移:左侧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、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、东江抗日游击队政委尹林平等担负营救任务的共产党人,中间和右侧分别是当时被营救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邹韬奋、茅盾,以及何香凝、柳亚子、夏衍等……这些载入历史的面孔都被一一细致呈现。
画面左侧浓重的暗影到右侧渐亮的天光,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周密部署下,800多位文化名人穿越日军封锁线的惊险历程。
画作以三联画构图,暗合大营救东、中、西三条主要线路,依次展现从秘密营救的策划指挥,到文化名人乔装打扮、分批转移,最终安全抵达大后方的场景。
左联沉浸在一片浓重的暗影之中,廖承志、张文彬与游击队队员正围在一盏油灯前,面色凝重地密谋着营救计划,手持短枪、头戴礼帽、架着圆框墨镜的传奇“神枪手”刘黑仔格外醒目;
中联则体现了文化名人乔装打扮成“难民”,跟随打着黑伞的联络员,历经艰辛跨越重重封锁的场景,文化名家茅盾、邹韬奋等人的眼神透露着坚毅与信任。
画面右联,天色渐亮,何香凝、柳亚子、夏衍等人的面容上浮现出欣慰的笑意,象征着文化名人胜利抵达大后方的情景。
这幅画作深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担当,彰显文艺工作者的使命——
陈森介绍,作品《火种》历时半年多完成。“在深入考证这段历史的过程中,每一个历史细节的挖掘都令我震撼不已。”
他认为,这场文化名人大营救不仅关乎中国文化命脉的存续,更展现了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,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火种的坚定决心。画中乔冠华手提灯火,暗合主题“火种”,象征着只有赢得这场秘密大营救,中华文化的火种才得以延续。
越深入了解这段历史,越能由衷感到一种敬意。他强调:“当我用手中的笔逐步还原历史原貌,那些文化名人和革命者九死一生的经历,都会激励我迎难而上,把这段历史更加充分地呈现出来。”
陈森坦言,创作《火种》时面临着多重挑战。首要难题在于把握历史人物形象的真实准确性。“画面中涉及的文化名人较多,但在1942年前后,这些人的个人形象往往难以考证。刻画他们需要反复核对史料,确认其当时的年龄、着装等细节。”
而更困难的是人物神态和精神面貌的刻画。陈森告诉记者,自己在下笔之前,会尽量多阅读相关人物的文化作品和史料影像,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,才能通过人物眉宇间的微妙神态来传递其文化气质。
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认为,陈森用平易近人的笔法表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题材,其作品风格贴合当下青年群体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审美需求。
陈森表示,创作这一重大历史题材,让他备感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。
“通过此次创作,我认识到文艺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性。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所展现的,不仅是对中华文脉的守护,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。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通过艺术创作再现这段历史,就是要让文化自信的薪火代代相传,让民族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。这正是我创作《火种》的初心。”陈森说。